当前位置:智谱集>看世界>城市文化>

景德镇为什么叫做瓷都?

智谱集 人气:2.92W

据记载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北宋真宗时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为什么叫做瓷都?

五代时期,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

五代时期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

宋代

元代景德镇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官府用瓷。因为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当时,景德镇大量烧造青白瓷,这种白色调瓷器博得了蒙古统治者的喜爱。元代景德镇瓷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发现了新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把它掺进瓷石制胎,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

元代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当时,所产瓷器的瓷质细腻,釉色精美,艺术造脂相当高。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产品,其它各类品种也很出色;还能烧造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明代

永乐,宣德时成功地烧造出高温铜红釉器,即“祭红”,它是我国陶瓷史上开始出现的色调纯正的红釉瓷,也是景德镇瓷工的又一重大贡献。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渐趋衰落。此外,明代景德镇烧制的高温蓝釉、柿色釉、黑釉和青釉等都有高的成就;其低温的孔雀绿釉、铁红釉、黄釉也很出色;嘉靖时,杂色釉制作特别兴盛。

永乐,宣德

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工对窑炉进行了改革,他们吸取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蛋形窑也叫镇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所以又把它称为“柴窑”。它以容量大,烧成快和利用还原焰见长。蛋形窑的出现,为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改进制备工艺,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

清代景德镇的瓷器,胎质坚实致密,略呈半透明状,釉色洁白纯净,莹润如脂。这为彩瓷和颜色釉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镇最主要产品,其中尤以康熙时的民窑青花最著名。

雍正一朝时间虽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朝的颜色釉,以仿官窑、哥窑、汝窑、钧窑为最为有名。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雍正粉彩的技艺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无论官窑、民窑、粉彩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

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攀上了历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都堪称一代之奇。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过去中华瓷业的鼎盛时期。

清代

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奠定了中华“瓷都”之名。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2017年,为纪念建军90周年,历年有着“国有大事,以瓷铭之”传统的“瓷都”景德镇,特邀凌宗正、王怀治两位大师联袂创作《江山永固》五岳尊,绘制中华五大名山,展现中华壮美山河,歌颂祖国和谐盛世,以表庆贺之挚情。

王怀治大师

凌宗正大师

《江山永固》五岳尊以“五岳山”为主题予以献礼建军90年,融入五行、五方之神、五常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五岳是“仁义礼智信”立身之本,更是事业江山永固的“靠山”。《江山永固》五岳尊融合山石皴擦渲染、云海技法、断云技法等国画绘制手法;集青绿山水、粉彩雪景、珐琅彩等复杂工艺于一身。

《江山永固》画面以中华“五岳”为主题――分别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和春、夏、秋、冬四季诠释了“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秀丽、“恒山”的陡峭、“嵩山”的雄险,画面打破传统陶瓷绘画山水的一般画法,以流、擦、皴、染、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五岳山水的秀俊,达到“画山求势、画水求动”的艺术效果。《江山永固》选用端庄稳重的金钟瓶器型,金钟瓶的原型是佛家的转经筒,带有转运保平安的美好寓意。瓶身采用“7501”瓷土,全程纯手工制作,集粉彩山水、粉彩雪景、珐琅彩等复杂工艺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