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谱集>看世界>天气新闻>

人大代表陈温福:东北水稻成为气候变暖新宠儿

智谱集 人气:1.7W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守住18.2亿亩耕地的红线。粮食安全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国民的心。在粮食九连增的背后,粮食安全存在哪些隐患,气候变暖究竟对粮食影响如何,记者专访了来自辽宁的全国人大代表、农学家陈温福。

陈温福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种质创新研究。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可谓一南一北,并驾齐驱,共同书写了“一粒种子是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人类梦想。

东北水稻成为气候变暖新宠儿

陈温福非常关注气候变暖的问题,他熟悉国际上对于气候变暖的讨论:“无论是周期性变化还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确对农业产生了影响。”

不过,陈温福认为,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不能说单纯有利或有弊,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谈。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南方雨多但地少,北方则反之。随着气候变暖,南方雨水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相对不利,但北方雨水增长对农业普遍有利。“还有一点很关键,北方气候寒冷,不易种晚熟作物,所以农作物生育时期短,130多天就成熟,但这些作物越晚熟越高产。那么,气候变暖使生产潜力随之增大,产量就会增加。” 陈温福说。

近年来,东北水稻增产颇丰,尤其是单产水平非常高,除了农民积极性高、市场条件良好,气候变化也有一部分贡献。“气候导致水稻的成熟期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的品种可以种155天,现在可以种156到157天,产量也就随之提高。”陈温福说,“不过气候变化的效应没有那么明显,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比之下,南方的水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气候变暖导致温差改变,晚上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白天积累的物质晚上就被消耗掉了。“这种气候作用在北方就很微弱,北方的昼夜温差始终很大。”

陈温福坦言,气候变化是个很缓慢的变化过程,所以在目前的育种工作中,并没有特别考虑气候变化。但是气候依旧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低温灾害,“我们造了冷水池,制造人为的低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试验进行抗低温育种。”

农民需要直通式气象服务

做了一辈子水稻研究的陈温福,都很难想象2012年台风“布拉万”会北上影响到东北地区。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类似于这样的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增加,对农业影响的风险也会增大。

陈温福说,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栽培技术,被称为“魔鬼技术”。“因为这个技术中所有的参数都是可变的。例如,一场冬雪,可以影响整个北方的水稻育苗;一场低温冷害,平均温度降至17℃以下,水稻就光开花不结籽。”

以东北地区为例,东北的水稻最害怕稻瘟病和低温冷害,但是农民喷洒化学农药,有治疗稻瘟病的办法,却对低温冷害束手无策。“大棚可以解决问题,但是5千万亩地覆盖5千万亩大棚?农民没有这么多钱。” 陈温福说。

从这个角度考虑,陈温福认为,天气预报预测就尤为重要,还要将长期、短期中期预报结合起来。例如,长期预报说今年可能发生低温冷害,农民可以提早播种避开灾害。

“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天气预报不能百分百准确,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也不可能预判得很准。例如就没有想到去年的北上的台风‘布拉万’会对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带来这么大影响。所以,要建立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不可缺。” 陈温福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针对这一点,陈温福认为,农业气象信息化要和当前的信息技术结合,让每个农户都能及时准确收到预测预报,这种服务应该是直通式的。“不过气象信息化服务三农,应该是国家投钱,不应该加重农民的负担。” 陈温福说。

不能一边“吃干榨尽”一边破坏气候

陈温福在今年两会上带来的意见是关于秸秆还田的。

众所周知,秸秆焚烧处理是令农民头疼的问题,不烧,自己没法处理;烧了,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重二氧化碳排放、产生雾霾天气、影响人体健康

陈温福从我国农业的大背景讲起,我国18.2亿亩耕地,养活14亿人口,而美国有20多亿亩耕地,只需要养活3亿人口。所以,我国为了强化耕地产出,对耕地进行了掠夺式生产,即让地一年四季“干活”而不“休息”。我国又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为了耕地收益最大化,使劲施化肥。这直接导致我国耕地质量变差,沙化、酸化、盐碱化的现象不断发生。

“有些地区的耕地酸化非常严重,种出的柑橘都只有外壳,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陈温福表示十分担忧,“国家提出来‘保护耕地不能动摇’,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搞沃土工程,但是修复的速度远不及掠夺式生产的破坏速度。”

陈温福认为,尽管施放有机肥是最好的修复方法,但是算上生产、运输、播撒的劳动力成本,农民负担不起,所以他提出秸秆还田。“秸秆粉碎以后,对耕地进行营养补充,这是对耕地的一种修复。这几乎没有技术困难。”但是农民买不起大型粉碎机,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力度,农民还是选择焚烧的处理方式。

目前,国家鼓励回收秸秆,制成能源。但陈温福认为,这种方法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粮食才是第一稀缺资源,能源是第二稀缺资源,用第一稀缺资源解决第二稀缺资源,只会造成耕地的继续恶化。”

陈温福鼓励一些化肥场将秸秆回收,制成生物碳添加进化肥中。“虽然不如直接粉碎还田那样能补充各种有机物,但可以提供碳,对耕地也算一种修复。而且,这也是农民可以接受的间接还田方式。”

人大代表陈温福:东北水稻成为气候变暖新宠儿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人大代表陈温福:东北水稻成为气候变暖新宠儿 第2张
扫码下载app